影像無限,音樂無界
“元宇宙” 包括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獨立運作系統,每個人都可以在內發展自己的空間,發揮無限創意,留下永久性痕跡。日前到香港文化中心親身感受以音樂與科技構建的的元宇宙。抽象的影像圖案伴隨音樂節奏不斷變化,數碼影像藝術家需要有無窮想像力,更要明白交響樂各章的所有細節,同時作曲家又要與他常常深入溝通,確保音樂的意境與影像一致。這個破格創新的項目極具挑戰性,當晚音樂與影像的互動,的確是耳目一新的體驗。
御品的 “音畫” 哲學是以重播的音樂世界,自然牽動聽者情感在腦海自由產生相應的“畫面”,所以想像空間相對廣濶。我肯定AE的重播理念,與元宇宙第一交響曲的 “聲音影像化”,乃是不謀而合,源出一轍。“音畫” 已是我的音響之路 “新標準”。
有一重點值得和大家分享。在錄製交響樂時,原來錄音師是以指揮家站立的位置,作為收音的基礎。因為指揮家必須清楚地感知到每一個音樂群組的節奏和所發放的能量,去調控總體的平衡度。在高端音響系統重播時,如果管樂組在弦樂組的後方,不能穿透弦樂組到達指揮家的位置,那麼中音能量必定過多而厚化(通常是低音能量過多所致)。可是這個現象,在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容易誤以為是等於在演奏廳坐在第10-15行的聆聽經驗。
Comments
影像無限,音樂無界
“元宇宙” 包括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獨立運作系統,每個人都可以在內發展自己的空間,發揮無限創意,留下永久性痕跡。日前到香港文化中心親身感受以音樂與科技構建的的元宇宙。抽象的影像圖案伴隨音樂節奏不斷變化,數碼影像藝術家需要有無窮想像力,更要明白交響樂各章的所有細節,同時作曲家又要與他常常深入溝通,確保音樂的意境與影像一致。這個破格創新的項目極具挑戰性,當晚音樂與影像的互動,的確是耳目一新的體驗。
我是第一次到現場 “聽交響樂團演奏”。目測台上的編製非常之龐大,超越一般協奏曲的佈局,我估計全團至少有七十名音樂家。台上排得密麻麻,右方的低音樂器,與中間管樂陣容尤其震憾。印象中還有多支收音咪,各樣大小的聲學處理工具,以及在樂團上的巨型屏幕等,場面盛大。指揮家在台上舞動的每一個動作都是 “藝術” 。指揮棒在他手上騰雲駕霧,揮灑自如牽領著眾樂手各司其職,合拍非常。當中樂手之間富有默契的溝通,更是看得一清二楚。大約在第三樂章的中段,第一小提琴手的弦線在剎那間拉斷了,在旁的小提琴手,立即把自己的琴與他的交換,頓時在一分鐘內替他 “修理” 及 “調音”,然後再對調,繼續演奏。這個臨危不亂,相互補位的一幕,盡顯專業精神,令我非常敬佩。我比較喜歡第四樂章,只是在我的位置未能感受到定音鼓應有的懾人氣勢,能量感不足,偏細聲,但整體音色仍然十分平行,氣氛仍是非常之緊湊。
音樂與影像互動所產生的火花是一種奇妙享受。早於去年七月第一次到上環御品初嚐了,沒有 “顯示屏”在前,但又看得見 “畫像” 的體驗。最近更親歷了由John Williams 在德國柏林指揮的 “Harry Potter”帶著強烈4D感的重播(頓覺跟著Harry在空中飛翔),令我肯定音樂與影像是不可分割的 “共同體”。是次元宇宙第一交響曲的世界首演故然精彩,其特色是映像部份是前設性質,屬於 “導引性觀賞”。我做了個實驗,由第三樂章開始閉目集中聆聽音樂,果然 "畫面"立即由我思想主導而建立。
御品的 “音畫” 哲學是以重播的音樂世界,自然牽動聽者情感在腦海自由產生相應的“畫面”,所以想像空間相對廣濶。我肯定AE的重播理念,與元宇宙第一交響曲的 “聲音影像化”,乃是不謀而合,源出一轍。“音畫” 已是我的音響之路 “新標準”。
雖然現場演繹的一切事實盡顯眼簾,聲音的連貫性比起重播連綿很多,因為聲音沒有經過功放放大,更不需要通過任可揚聲器媒界播放,因而毫無失真;但我仍然期待今年七月SONY推出元宇宙交響樂現場錄音後到御品的旗艦「神曲工作室」,體驗終極的音畫境界。
Chris在台獻上字畫的一幕情景令我內心震憾,因為這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反映他一向細緻的工作態度。聞說這幅字畫用了兩個月時間準備,由日本書法家 ”卓宝” 創作,細心構圖多次之後,一氣呵成執筆完作。她還要等待數週讓墨水乾透,紙上的皺紋才能完全去除,然後立即速遞來香港。御品負責揀選了銀閃藍色意大利木材畫框,象徵浩瀚的宇宙配合交響樂主題。
Mike
有一重點值得和大家分享。在錄製交響樂時,原來錄音師是以指揮家站立的位置,作為收音的基礎。因為指揮家必須清楚地感知到每一個音樂群組的節奏和所發放的能量,去調控總體的平衡度。在高端音響系統重播時,如果管樂組在弦樂組的後方,不能穿透弦樂組到達指揮家的位置,那麼中音能量必定過多而厚化(通常是低音能量過多所致)。可是這個現象,在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容易誤以為是等於在演奏廳坐在第10-15行的聆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