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Chris 起初的錄像分享,我印象都是從 iPhone 11 開始(其實 iPhone 11的表現已相當不俗),只是這幾年間,iPhone 確實一代比一代優勝。
話說回來,一部高質的手機用作錄音固之然重要,而要錄出一段令人驚嘆的錄音,還是要對房間内所有會影響聲音的東西都一絲不苟,包括器材、調聲用品等等,因為用作收音的咪高峰,比我們人耳誠實和敏感。
在調聲方面, Chris 的確有他獨特的心得,疫情期間,我們在港少了在外聚會交流,彼此就多了用錄像片段來交換心得,而他更多次從我錄製的影片,隔空給我種種意見,令我家系統表現進步了不少,十分有趣。
華語歌曲在我們華人社會,始終是扮演著鐘樓底柱角色,尤其在這艱難的年代,一首同聲同氣的華語歌,就好比一把共鳴的聲音,憑我們手上的器材,只要悉心調教,有很多製作我認為都是相當精彩。
Jeff 兄,Napoleon 兄
請不要這樣客氣,亦稱不上什麼賜教,這樣實在令我有點難堪😅。
我和Chris 之間的討論,基礎大多在音樂上,很少談及音效,他是一個古典音樂迷,我則比較熟悉流行曲,我和他就這樣互相交流,他教曉我很多古典音樂的知識,我亦介紹了許多用心製作的流行曲給他欣賞。
我們討論如何播好一首曲目時,會盡量參透歌曲的年代、內容、意思、錄音場地、唱腔、咬字、樂器特性、製作背景等等等等。。。,脫離這基礎上的討論,很難對「正確」達至共識。
我嘗試分享下我們上週的經驗吧,希望不會太長篇大論,週末期間,我傳了一段錄音給他,是我倆都熟悉的一首廣東流行曲,Rubberband 的 「山河故人」,他聽後感大概是四平八穩,但中頻能量的攻擊力,欠缺了一點說服力,未能就歌手激情的演繹去感動人。
往後我們便針對如何增強中低頻的感染力而作調整,我們討論內容包括認定是否器材配搭問題,屋內的擺設,喇叭週邊的反射,以及一些低頻陷阱的擺放位置,我家屋子不大,左右喇叭則牆不對稱,左邊喇叭旁更是一幅落地大玻璃,相討之下,他認為我處最大的問題便是喇叭與落地玻璃之關的惡性影響,我們逐少逐少的改動,包括移走和移動一些低頻陷阱,移動了喇叭的位置(三百多磅一隻的小神曲,加上已放左Wellfloat delta 上,真的少一些決心都想放棄),過程中,我們需要互相提出聽感,我在現場和他在手機內的聽感,看看方向是否正確,再設計下一步。
當中我們可能要作出一些妥協,畢竟家居環境和有限的工具,都會令我們去到一些瓶頸位,但 Chris 始終認為如要取捨的話,他會妥協一些音場的闊、窄、深、淺,也不能接受一套未能感動人的系套 (感動不只在抒情的慢歌,節奏強勁同樣也能令人感動的),如未能觸動人心,再精彩的音效也是徒然,同意嗎?
Comments
實不相瞞,我不是生果粉絲,所以一早被Chris剔出接收他視頻群組內。我只能在太太生果手機裡欣賞這些視頻。中環音響室亦因此沒有制作任何手機視頻。這點我會儘快跟進。
正如我在電郵所説,所有理論已經在Chris「一人之境」討論過,在實行的時候,喇叭擺位與房間內的噪音管理至為重要!否則部份的能量或資訊便會被扭曲甚至埋沒了。 Chris決勝之道在於不斷聆聽,不斷學習和在他管理的數個系統裡反覆驗證。説實的,我每天都跟他偷師,仍然覺到不足之處。也談不上隱瞞甚麼和大家分享。
你的答案好奇怪。這裡三十多人的羣組認為你是否果紛不是問題所在。你對音響熱誠是百分百肯定的,可是你的答案好像是你太太才是AE團隊,而你因為不是果粉,所以Chris沒有給予你視頻,這太搞笑吧⋯⋯
其實Chris 起初的錄像分享,我印象都是從 iPhone 11 開始(其實 iPhone 11的表現已相當不俗),只是這幾年間,iPhone 確實一代比一代優勝。
話說回來,一部高質的手機用作錄音固之然重要,而要錄出一段令人驚嘆的錄音,還是要對房間内所有會影響聲音的東西都一絲不苟,包括器材、調聲用品等等,因為用作收音的咪高峰,比我們人耳誠實和敏感。
在調聲方面, Chris 的確有他獨特的心得,疫情期間,我們在港少了在外聚會交流,彼此就多了用錄像片段來交換心得,而他更多次從我錄製的影片,隔空給我種種意見,令我家系統表現進步了不少,十分有趣。
華語歌曲在我們華人社會,始終是扮演著鐘樓底柱角色,尤其在這艱難的年代,一首同聲同氣的華語歌,就好比一把共鳴的聲音,憑我們手上的器材,只要悉心調教,有很多製作我認為都是相當精彩。
我們的羣組十分好奇究竟如何用電話相傳視頻幫你的系統進步?
就在上週,我跟他分享我一段錄音,他覺得不合格,他曾到訪過我家,了解我家的間隔,就提議我調動一些擴散和吸音的設備,一路調動,一路傳他錄像溝通,到最後再移動喇叭位置,結果中低頻的能量和速度反了一個天!當中沒有換過一點器材。
當然,溝通期間,大家都要分析現場聽感,是否方向正確,從而再向下一步前進。
這種「電話問診」的技能,相信是因為我們近年用電話錄像的習慣,了解到一段錄音,大致反映現場是怎麼樣的情況。
我所指的賜教就是你剛所分享的。我們羣組希望你能把整個過程分享。沒有背景,我們不明白,而且大多數老人家英語水平有限,我們真的希望你可以賜教,我們所需你明白,廿載老友卻竟不明。
請問你認識Burnie Wong嗎?他有沒有去AE中環和神曲工作室作房間聲効量度工作?
Jeff 兄,Napoleon 兄
請不要這樣客氣,亦稱不上什麼賜教,這樣實在令我有點難堪😅。
我和Chris 之間的討論,基礎大多在音樂上,很少談及音效,他是一個古典音樂迷,我則比較熟悉流行曲,我和他就這樣互相交流,他教曉我很多古典音樂的知識,我亦介紹了許多用心製作的流行曲給他欣賞。
我們討論如何播好一首曲目時,會盡量參透歌曲的年代、內容、意思、錄音場地、唱腔、咬字、樂器特性、製作背景等等等等。。。,脫離這基礎上的討論,很難對「正確」達至共識。
我嘗試分享下我們上週的經驗吧,希望不會太長篇大論,週末期間,我傳了一段錄音給他,是我倆都熟悉的一首廣東流行曲,Rubberband 的 「山河故人」,他聽後感大概是四平八穩,但中頻能量的攻擊力,欠缺了一點說服力,未能就歌手激情的演繹去感動人。
往後我們便針對如何增強中低頻的感染力而作調整,我們討論內容包括認定是否器材配搭問題,屋內的擺設,喇叭週邊的反射,以及一些低頻陷阱的擺放位置,我家屋子不大,左右喇叭則牆不對稱,左邊喇叭旁更是一幅落地大玻璃,相討之下,他認為我處最大的問題便是喇叭與落地玻璃之關的惡性影響,我們逐少逐少的改動,包括移走和移動一些低頻陷阱,移動了喇叭的位置(三百多磅一隻的小神曲,加上已放左Wellfloat delta 上,真的少一些決心都想放棄),過程中,我們需要互相提出聽感,我在現場和他在手機內的聽感,看看方向是否正確,再設計下一步。
當中我們可能要作出一些妥協,畢竟家居環境和有限的工具,都會令我們去到一些瓶頸位,但 Chris 始終認為如要取捨的話,他會妥協一些音場的闊、窄、深、淺,也不能接受一套未能感動人的系套 (感動不只在抒情的慢歌,節奏強勁同樣也能令人感動的),如未能觸動人心,再精彩的音效也是徒然,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