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人之境

edited January 2023

一人之境

Cessaro為我設計的乾隆揚聲器於2016年中面世,當時的中音和18寸低音單元是日本GIP製作的勵鎡版本,需要供電才能運作。他在第四屆的AE Super Hi End Show大放異彩,並在之後一年內賣出了六對的佳績。可是我從未掌管過他,所以其終極表現是個迷。隨著累積了六年多的音樂欣賞經驗後,我發展了一套著重整體性的系統建立思維。首先選擇揚聲器是重中之重,在技術層面上,我的要求是:

  1. 不需要超高音,因為伸延不夠廣角度擴散重要,Arya Audio的Air Blade 180 degree 擴散高音已經証明了此論點。舉世聞名的意大利男高音Pavarotti的High C 大約是1,000hz、短笛Piccolo的諧波去到4,000hz、小提琴最高的A7是3,520hz (就算是artificial harmonic也是大約高致16.7khz)、所以我不需要鑽石高音達到40,000hz的伸延。
  2. 不接受任何鑽石和陶瓷單元,因為他們承受不了太高的音壓(Sound Pressure Level),此乃他們的物理性,連上帝也改變不了。
  3. 避免TAD生產的高中音單元,因為beryllium diaphragm的機𢬿諧震非常明顯,經驗不足就以為是高音亮麗的表現。
  4. 如空間許可,低音單元每聲道最少要一隻18”,好過每邊一對12”,因為後者重播大型交響樂鬆容度不足。
  5. 低音單元最好是Active(或外置超低音,但所需技術非三言兩語或數個視頻可以交代到精髓),一定要配Class D功放,因為它們擁有高阻尼系數去控制1st and 2nd Octave,即20hz~40hz; 40hz~80hz。
  6. 避免勵磁單元,雖然速度反應敏捷,但明顯欠缺attack的impact和低音的重量,好容易因喇叭特性而收窄了音樂欣賞的選擇。
  7. 不接受side firing woofer的設計,因為分頻點通常設定好低,令中音單元的工作量過大(這派的論點是不想中音被低音沾污,但沒有考慮到中音能量被稀釋。)
  8. 除了鑽石/陶瓷高音之外,我接受不同種類的的高音。若然是負載了號角的高音,我會要求可以綢節其靈敏度,因為其窄角度導向性超強,若然聆聽房間不夠長,高音能量會過強。

根據上述要求做出來的喇叭,從商業角度可説是平淡無奇,難賣致極。心想當年只依賴勵磁單元的賣點已經非常滿足到一眾獨無僅有的心態,為什麼要反撲歸真呢?因為我要以自我喜歡音樂的視點而去建立一個系統,而不是被產品的特徵牽著走。例如,我多年察覺到德國慕尼黑音響展內,大部分用陶瓷單元揚聲器的房間也是在播放Nils Lofgren的Keith Don’t Go去表演電結他的光亮/速度,可是極少播其他類別的音樂。

我喜愛深究大型交響樂團在名指揮家下演奏馬勒/貝魯克/貝多芬(同時又喜愛70/80年代的樂與怒/廣東流行音樂等等),所以著重汪洋式的能量傳遞,尤其是低音,因為它是音樂感的源頭(郭八條最有啓思性的一條:https://www.facebook.com/1375795022474575/posts/3784694211584632/)。技術上,這取決於功放和揚聲器之間的協同關係,此乃是音響系統建設最重要的一環,若然誤判此關係的話,用多貴的線或配件均無法補救。

我要提醒大家,不要過分解讀揚聲器的靈敏度數值,高數值只係表示容易被推動,但並非代表容易控制。例如Goebel的大神曲的靈敏度高達99db,但每聲道一對18”低音不容易被控制;相反同廠的小神曲其實是系列內最難被推動得揮灑自如的一對。大喇叭易被推動,但大口徑低音單元較難控制;小喇叭卻是難被推動,但較細小的低音比較容易控制。

以聲音悦耳度為準則是常用的配搭邏輯 — 用膽前級/功放的溫暖音色(正確的説法是中音能量較為鬆散)去彌補高中音偏向光輝的鑽石/陶瓷單元,可是膽功放在80hz以下的控制力永不足夠(物理原則),所以音樂播放的選擇會偏向溫柔慢版曲目,以及節奏感較弱的爵士音樂等。這可以是個人主觀喜好,最緊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當然亦有可能是系統特徵驅使你聽某種類的音樂,畢竟沒有任何系統可以重播任何音樂致完美境界。

另外一個相反例子,用大功率功放去配搭體積大的音箱及其大口徑低音單元,雖然低音控制力強,但音樂能量被困在掦聲器後面,能量穿透不過身體,自然缺乏音樂感,更遑論與表現者共享空間(唯一解決方法是坐近喇叭near fielding listening)。這現象歸究過份顧及功率數字的大小,卻忽略了阻尼系數(damping factor)的高低。依我的經驗,大電流設計和低阻尼系數的功放,能夠沖沛地解放全頻能量擴展穿過身體,此乃音樂感最基本要求之一。

所以有源低音的揚聲器大大簡化了選擇功放的挑戰,因為最難控制的低頻已有獨立功放服侍。我用了Dartzeel的立體聲後級Model 2配合同廠的NHB-18NS前級去服侍乾隆,節奏感非常之輕鬆。由於其18”低音已經有一對500 watt Class D功放負責70hz以下,我可随便配上Zanden Audio只得40 watt Class A 的「長空萬里」單聲道功放、又或者是來自瑞典Engstrom and Engstrom 的 Eric Encore 70 watt Class A、又或是同廠只有23 watt Class A 的 Arne (300B 推挽)。


«13

Comments

  • edited March 2022

    雖然乾隆於上年12月23日才到達AE上環,在周詳的計劃下,喇叭很快便和房間融合。現時的表現已經達極級像真之地,意指系統能輕易重播出張國榮88演唱會演唱「共同渡過」時的心情及其面部表情輪郭、企在後面唱和音們的風格、舞台上樂器所散發出的能量、以及Leslie與紅館內觀眾的互動等等,都能夠鬆容不迫呈現眼前。事實上,多名人仕曾被感動致當場落淚。

    我的計劃是:

    1. 首先了解喇叭氣孔位置,位在後面的,代表喇叭和後牆有好大互動關係,所以喇叭和後牆的距離十分重要。由於乾隆的18”的大口徑低音兼是有源,量一定足夠,所以我認為要以取速度為主,我把喇叭和後牆的距離設定在1米作為起點(最終離後牆少過一尺。)而且這款設計,後牆兩角通常需要acoustic treatment,我已經一早做了。
    2. 有源超低的分頻帶域設定於廠方建議的75hz ~80hz作為起點。最終選擇是72hz。
    3. 不用太著急現時的喇叭位置,因為全新的單元需要大量機械性運動,能量平衡度將會是天天在變。所以我用特制的軟件連續煲乾隆一個星期,每天24小時。間中會聽下進展,高音首先開啓,愈來愈悠揚;然後是中音,中低音的能量愈來愈壯濶。但是低音單元的開合仍然偏緊,要用特別煲練低音的軟件運作多一星期(7 x 24),我才滿意。
    4. 決定喇叭位置差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我要聽很多不同種類的音樂才能定斷。要訣之一是切勿以音場闊窄高低作為起點或終點,因為這是被幻想出來的虛擬快感。我們心知不可能將美國的Carnegie Hall放進於進香港的住宅單位,而且錄音師的工作是捕捉現場氣氛,音場的概念並不存在他的腦袋裡。指揮家眼前只看到一隊樂團,工作是維持各樂器羣組之間的音量平衡與互動,並沒有任何音場概念可言。Steinway and Son的官網有齊所有型號的體積數據 。由於大部分鋼琴錄音也是用Steinway,所以音響系統是有可能還原到它的實體感。例如:Model B Concert Grand https://www.steinway.com/pianos/steinway/grand/model-b,大約濶五尺,長七尺,乃是左右揚聲器可以分隔得到的距離。再且鋼琴家一定是坐低演奏的,若然喇叭左右聲道分得太開,鋼琴便會升高離地,而且左右手不會有交流;若左右聲度太近琴就會潛下,左右手分不開。目標是要達到體積感要足夠,但琴鍵卻要細小。
    5. 然後我會用流行曲(studio recording)去測試主音和背景音樂的音量平行度(例如:張學友/梅艷芳的相愛很難、蔡琴的機遇裡的銀髮吟、郭富城的狂野之城等)。背景音樂要清楚,但不可以蓋過主音,因為背景只是作支持和襯托作用。一首曲要有主副之分,而主音要帶起曲中感情。(我十分多謝郭富城先生最近的一次賜教,因為我從未想過以這一個角度去衡量平行度)決定喇叭的toe in角度是此項的主要挑戰。
    6. Repeat 第五點,但要用frequency range更廣濶的女中/高音去測試功放能否控制大能量的高音傳送。
    7. 開始用更大規模的協奏曲/交響樂曲/Rock n Roll去決定超低的音量。鋼琴左手的低音鍵要力從地起、交響樂crescendo的時候低音能量要有一種大海無量的鬆容感、鼓樂齊鳴時的彭湃能量要集中等來去決定超低音的音量(最終是+8db,input sensitivity of 超低音-24db)。這涉及房間聲効的技術性問題,尤其是如何消滅註波(這是另外一個博大精深學問)。
    8. 假設第七點也克服了,下一步就是改變全頻的缐條感質素。例如,我要看得見大提琴的型態,琴手轉弓時所引發的所有微細能量。這領域的表現關乎線材的選擇/配搭(包括地線),以及不同配件所產生的damping効果:(1)electrical damping (phono的impedance),(2)mechanical damping (墊材),(3)Room damping。
    9. 大約是一個半月後,才用Wellfloat Extreme在乾隆的腳下。用了後移動喇叭位極難,所以要等到最後才應用。Wellfloat並不主張direct coupling的damping,它解放了好多微絲的高頻能量,又同時令到低域能量非常之聚焦,全對喇叭真正的隱形了。
    10. 邀請好友Burnie Wong帶儀器來量度一系列的涵數去探討人耳有什麼聽錯的地方、幫助Arya Air Blade 180度高音擴散單元和主體喇叭完全融合。量度數據發現了右聲度在160hz有差唔多9db的下陷,這是房間內的特性。這個巨大發現驅使我用了乾隆內置的有源超低音內的PEQ (parametric eq)功能指定於160hz鋪加了5db,連同Room Gain,將160hz的dip解決了。
    11. 最後在機搭機的位置全部用上了Wellfoat的細size板作為隔離之用,因為我要避免一部機的機械諧震傳給下一部,所以不應用釘。
    12. JMF Audio 102 AC filter,Tripoint Audio Troy Signature NG Ground filter ,SRA的Virginia AE.2 amp stand等是必需基建。
    13. 這個過程一定要朋友參與從旁觀察及一同探索。一個人的集中力和精神有限。




    三個月一閃即逝,但今次的有計劃試驗是因了解而愛得更深。在疫情間,每一天我也很期待去聽不同種類的音樂,而不是去試新的器材。收成正果後,就自然想和更多的人分享。在俄烏戰事背景下,我無意之中播放了悲壯美麗的Bruncker Symphony No.7的2nd movement後 ,我便好想了解為什麼希特拉死去後的一天(1945年5月1日),全德國電台播放此曲目呢?Bruckner和Wagner均是希特拉推崇的音樂家,那為什麼後世人對Bruckner的批判性遠低於Wagner?與此同時,我又被林家謙的自然美聲線所深深吸引,他會否是新世代的陳伯強嗎?張國榮的現場錄音原來是極級水平,為什麼從來沒有專業推介?難高端音響不應播代表香港的文化?這些探討性問題其實就是我的藝術/文化生活,亦也是音響系統的真正價值所在之處。

    在二十多年的音響生涯裡,我察覺到很多音響愛好者大約在五至八年內便會選擇永遠退出。能夠長燒十年或以上的佔好少數,而且通常會走上簡化之路。這現象成因涉及多方面的社會問題,當中也包括房屋和子女成長的因素,但我認為是缺乏教育是主因。

    由於整個行業(包括音響雜誌)從來沒有倡導整體性的系統建立計劃/思維,焦點全放在單件產品的賣點上,所以選擇器材的決定主要基於產品的外觀和科技特徵、牌子普及度、和性價比等因素;通常沒有細密考慮功放和揚聲器的匹配性、訊源和前級/前級和後級之間的增益協調性、以及房間聲効特性等。例如:解碼的輸出太高(大過3V/4V),而錄音的電平有偏高,再配合一部高增益的有源前級,若果沒有減低DAC/phono的輸出增益,播放出來的聲音因此被「壓縮」。在這情況下,比較任何音響線材或配件時,結論絕對毫無意義。這種非大格局的思維模式將你鎖於「摸著石頭過河」的被動狀態。音響並不是冷聲配厚線、暖聲配快線那麼簡單。我更認為不應該將無限大的音樂世界幽禁在狹窄的音響概念內。

    音響實在是太深奧,又要有空間、資本、時間、知識、情操、以及開放性思想,又要肯接受批評後,而又願意不停改進,才有機會結果。我並不期望每一個人會明白此文章,始終有一些人是註定會肩負一些事。仲使在一人之境,我仍然會為此興趣及行業綻放出冀望。

    梁兆基

    2022年3月17日


  • 在微調Cessaro乾隆揚聲器設定和位置之前,張國榮只站在舞台較遠位置演唱「共同渡過」,根據量度數據來設定乾隆的PEQ (parametric eq) 之後,閉上眼睛我回到「哥哥」似於真實的現場的演唱會,看見張國榮和他的樂團帶領我一起「共同渡過」新冠肺炎的疫境。

  • edited March 2022
    看了這篇文章數遍,彷彿把 Chris和我多年來分享過他的心得一下子整合成一份架構緊密而且深入淺出的一份完整記錄。 它不單止有系統地解說如何挑選及建構器材,而且還一一擊破許多坊間的錯誤見解。
    還記得2020年參與了在 AE上環為惜食堂籌款的音樂欣賞會,聽到了張國榮1988演唱會演唱共同渡過這首歌。當時已經覺得音樂的包圍感和清晰度令我穿越時光隧道去了紅館一般。往後的一年多 Chris不斷地把糸統的表現提升,每隔一段時間便邀請我們去見證他的成果。音樂的畫面漸漸完整地清楚呈現。表演者的技巧,互動,情感演繹都能活靈活現。每當我再次在上環聽共同渡過這首歌時,系統的蛻變和進步便不難領會到。當然我們還用上很多其他種類的音樂去印證。
    在最近一次的聆聽,Chris在Burni的協助下,已經成功修補了 160hz的能量缺囗,整幅能量牆(energy wall) 把音樂裡的所有資訊細緻無遺地呈現出來,在音樂畫面上還添上了生動的人物表情。張國榮的輕笑聲,和音歌手的喜悅,鼓手打鼓時的興奮表情全都玲瓏顯現,令人目不暇給!
    能夠透過多次在上環的聆聽去見證 Chris上述的不只是理論,而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實踐基礎,對我實在獲益良多!
  • 梁生,過去兩個多月,香港也很累了。在這裡和臉書的討論也大幅減少,我也曾一度擔心你的健康,因為你昨年所寫的精彩文章真的很多。今天才閲讀了一人之境,心情實在興奮!我不明白大部份技術性詞語,但你的專業態度確實令人致敬,我有一點覺得你在寫書。精彩!
  • edited April 2022
    昨天終於有幸親臨一人之境聆聽,訪後頓時百感交集,難以忘懷!

    首先,驚喜,一個令人一聽難忘的組合,充滿能量的音樂,整個空間都被音樂力量填滿了。大約三個小時中,沒有特別聽什麼天碟,只是隨心而發去聽那些年的流行曲,包括Canton pop,Rock n roll Band sound 及經典戲曲。這系統令我完全投入去聽所有不同類形的音樂,只要是悅耳的,那管是什麼錄音,都播得好聽。基本上我已經渾忘了什麼高端音響的概念,只知道我想繼續聽下去,不願離座。這個感覺我還是第一次,沒有誇張。參與過數十次的AE 展示會及技術交流聚會,當然每一次都十分精采及獲益良多,但今次的那份依依不捨,欲斷難斷的心情,從未試過。昨晚回家後,我好想回去再聽,再帶多些喜歡的黑膠唱片去發掘這些音樂最好的演譯!

    失落乃是歡欣過後隨之而來的感覺,晚上聽回自己的系統,即時有種惘然若失的感覺,亦有一點遙不可及的哀愁,所以很快便休息,倒頭入睡罷了,心想人生總有一些遺憾,明天會更好!

    覺醒,終於明白Chris的音響科學觀的理論!3小時中,他分析這系統背後的玄機,非常科學,永遠抱開放態度去接受新科技,便是不二法門!最重要一點,就算你有資源去擁有這超級系統,你還要有足夠的音樂修養/音響知識去懂得如何修正及調較,才能把系統發揮到極致,這才是昨天最大得着!

    「音畫」的終極體驗在一人之境裡得到完美的實踐,因為充足的音樂能量把人聲及樂器的聲音密度及質感提升到幾乎真實的程度,所有的現場氣氛,環境以及人物的輪廓躍然眼前,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給!

    溫馨提示:小心“一人之境”的魔力,一聽不能回頭。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喜歡聽不同類型音樂的朋友,(而不是拿一兩只公認試機天諜去挑戰不同系統),請你們絕對不要錯過此情此境。
  • Huber兄,

    Chris的視頻在寶島廣泛流傳,究竟怎樣才可以錄得此高質?我問認識多年的Marvel老弟多次,他不願賜教,只是叫我硏讀Chris所寫的文章。我想要學的是深入的技巧,未知你可否分享一下?

    Jeff
  • Jeff 兄

    大家交流一下,我覺得不外乎用一部有高質錄影功能的手提電話作為基礎,据我了解Chris是用I phone 13

    其次,系統本身靚聲自然是必要的,但其實上環片段的高質主要是由於Chris把上環的room noise管理得非常平衡,不會過多也不會過死,這便是玄機,因為當通過手機錄影时,room noise 及房間迴音會放大十倍,你可想像為何一般人不能錄下如梁生高水平的片段。
  • Jeff 

    相信這亦是為何KK 叫你再重讀Chris 過往文章,因為怎樣管理room noise, 他之前也有詳細論述過。
  • Huber兄,

    原來iPhone 13就係玄機!為什麼我們從未聽過AE中環的視頻?其實Marvel老弟已經告訴我所有,但就從未提及是iPhone 13。他是告訴Chris是用iPhone,並冇提及型號。我們用的iPhone 11作錄音工具。
  • I am curious what phone is Marvel using? 
  • Jeff
    i phone 13 只是基本工具而已,我認為room acoustic management 才是關鍵

    我也未聽過中環AE video, 希望KK 也有時間發放出來


  • Huber兄,

    Chris寫的一人之境文章,在這裡也是廣泛談論,因為分析角度奇特,細讀後頓覺有理,再聽他多個視頻後,心服口服。那些80年代的廣東流行錄音水平,以我數十年的認知,根本是水平低劣,但他所錄的視頻卻好像它們達天碟境界,我實在不明白。就連AE的黑膠戚師傅也在上年音響展和我友人大吐苦水不應該播廣東歌浪費了昂貴器材。但最近張國榮的共同渡過和林子祥的每一個晚上就連打的司機也問我友人,可否再播多一次,真的很好聽⋯我們玩了幾十年也不能播放出這水平……

    令我最難想像就係Chris家中錄的相愛很難!這差不多是垃圾級別的錄音,為什麼又變成天碟?難道相識廿年的Marvel老弟有所隱瞞,今天真相未能大白。




  • Marvel老弟,可否分享一些視頻給大家參考?
  • 能把香港黃金時期的音樂播得更好,不是一件好事嗎?為什麼會浪費器材,我不明白。
  • Cordyceps, 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始終賣碟的人推介公認天碟是理所當然,並沒有錯,可能觀念短時間不能被改變吧。真正的師傅是要不停接受新事物,消化,然後改進。
Sign In or Register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