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意到若然Airblade (180度擴散高音)未能與主體喇叭融合,以及房間內的Standing Wave未能盡除時,每當Alan唱至發力位,例如以上的(戀)、(存)、(您)時,我耳察到他傾前了發聲,而且咀型也變大了。可是這絕對不是解放了他的能量,而是控制能量不一的錯覺。正確的播放是堅挺結實而穩定的震音配合發聲,震音幅度不會改變,而尾音的fade out 是由厚變薄,並不是由大變細。
1984年1月28日推出的 <霧之戀> 大碟,絕對是將譚氏推向一線歌手的重要大碟。 兩首非常重要作品當然是改編自高橋真梨子 <For You >的 “霧之戀”。這是一首由輕到重,由淺入深的波瀾壯闊海洋式歌曲,副歌部份:
接着駁了第二條RF filtration wire 在 Dartzeel Model 2 power amp,進步更是立杆見影,豉手揮棍的能量衝擊撲面,連棍影的揮舞也能看見,每一個表演者的靈魂均顯露無遺,樂韻能量更加自由在場左穿右插,令虛擬的音樂空間更加實在。這是因為功放在放大訊號之前,V2已把在放大線路板上的RF消滅。(RF來自四面八方,電處只係過濾了RF對交流電的影響;RF也可從機殼滲透入機內,污染放大線路。)
由於樂器編排非常簡單,所以人聲定位應該要十分清楚地入咪。而且他不是以大能量大動態去演唱,所以結象一定不會像Lady Ga Ga上胯開口把聽眾吞了下去的感覺。如你重播有結像過大問題,那麼你系統一定已經跌入了「中音陷井」。我認為第一段正歌重播的挑戰在於呼吸氣位的擴散。
第二段正歌的重點在於個大提琴的解象度(Cello)。Jason比第一段用多了少許力去唱,目的是要鋪排入副歌。由於這曲沒有接橋部分(即唱完正歌,便即入副歌),所以編曲聰明運用了由Cello主導入副歌,它的震弦能量和Jason形成double lead vocal的結構。若然中音過份澎漲,人聲被大提琴蓋過的情況便會出現。
副歌的特色是Jason再沒有用跟原版以假聲去唱高音(TFT版的聲音比原板的A調下降至D調),形成了由中/中低音主宰了能量分佈(energy balance)。大提琴也是在中低音區域運作,而且電子琴卻是負責低域位。若然低音速度跟不上、中音混沌一團、double lead vocal(即大提琴是另一把男聲和Jason合唱幅歌)的結構便會瓦解。
The immediate impact of the swap was still phenomenal even though I had experienced it in Divin Lab. The improvement is equivalent to changing the main speaker to another pair that delivers bigger scale, more presence and easiness of delivery. It is a WOW WOW WOW 😮!
Comments
昨天和太太親臨御品音響(上環)賞樂,一心想試聽 Tripoint Troy NG地盒對消滅地噪有多厲害,還想耳識一下有如藝術品一般的 Dalby Pirueta Record Clamp。
我立刻被面前一對龐大的Cessaro乾隆喇叭深深吸引,其有源低音單元直徑十八吋,更配合了 “氣刃” 180度擴散高音在左右聲道旁。SRA音響架上放置了Da Vinci EQ 同 Dalby Pirueta Record Clamp,實物真的很美,就算只轉不播歌,凝望著也感滿足開心。唱片架上有一張熟識的 “白頭佬” 黑膠,我就問問 Chris 可以播 “匈牙利狂想曲”嗎? 他好好人,為我們用Grand Prix Monaco 3.0唱盤/風雅唱頭/Thales Statement唱臂/JMF Audio PHS7.2 Phono打碟。不知不覺間,我聽了整首Hungarian Rhapsody。我全程 “看到”,是 “看到”;重申一次,是 “看到” 整個樂團在演奏,樂器分隔度極好,但又能融合一起 “溝通”,樂團成員和指揮亦有 “默契”。
這次的經驗並不是去測試空氣感夠唔夠、低頻能否勁到可以掃褲腳、峯值動態在手機apps上能否達120db等等。當重播 “當舖爵士”時,你會感受身處一間酒吧,不會在意支色士風的金屬感/口水聲,因為我已經被音樂的能量包圍了,這是一種與四周融為一體置身於現場的感覺!此境界遠遠超出Audiophile的認知,我全程只是在享受 “音樂”,沒有分析。用我有限的文字表達,這應是 “REALISM”。
在短短兩小時聆聽體驗裡,他分享了很多音樂知識,以及一些音響課題的見解,並且是以理論與邏輯支持其論點。很欣賞 Chris 對極緻音樂重播的堅持,力臻完美的態度,感恩有幸到過御品享受音樂,謝謝!
蓬萊只在咫尺
要將不同類別的噪音消滅,就要應用不同的專業儀器去解決。噪音分六大類,AE已經解決了五項。仍未解決的是射頻波噪(RF noises),因為過去仍然未有相關科技令AE滿意。
1. Ground noise 地噪;Tripoint Audio Troy Signature NG對應
2. AC noise交流電噪;JMF Audio 102/302電處對應
3. Mechanical noises 機械諧震所產生的噪音;SRA/WELLFLOAT/ARYA REVOPOD對應
4. Room noise房間噪音; Acoustic Grove System對應
5. Electromagnetic noise電磁噪音;Tripoint Empress對應
6. RF noise無線射頻噪音;Subbase Vividus 2對應
德國Subbase研發的Vividus 2 (V2)是一個Radio Frequency Noise 的Regulator。Filter是一刀切,但regulator卻是隨著電磁噪音滋擾的嚴重性,而去自我調節過濾的情度。這個儀器淨重10kg,不需取電,它與器材的接駁是一條RF filtration cable連接到機殼任何位置。
可是V2並不能過濾地噪。若然把Tripoint Troy Signature NG拔走,十秒內我已經不能接受地噪的污染,所以此文中描述的一切是累積的結果。不同類型的污染,需要不同的解決專案是今天的其中一個結論。
在聆聽以下我常聽的樂曲時,我已經被音樂能量完全包圍,十分陶醉於音樂之中,弦樂悠揚,人聲細緻,能量自然收放。其實我以為當時系統已經駁了V2,因為Chris只叫我細心聆聽,不要理會關於器材的問題。
Alan Tam 銀河歲月Live Concert (LP)
Rossini Strings Sonatas (LP)
Jacky Cheung 1/2 Century Live Concert (digital streaming)
聆賞完第一輪後,我們才駁上第一條RF filtration wire 到 JMF Audio的102電處,然後須序再聽第二輪。為什麼音樂的起承轉合交代得如流水行雲?自然順暢的表達,使我對現場感有更深刻的體會。原來RF noises在各頻段滲透了多餘的能量,有效地清除它們後,我才感受到演奏者以愉快心境去演奏Rossini 的Strings Sonatas,輕快悠揚的樂韻,使我第一次感受到,這是他十七歲時在朋友家中渡過所譜出的得意之作,充滿着青春的氣息。張學友/張國榮的現場錄音,歌聲隨手可觸,這更包括在後的和音歌手。這是一個無阻隔的體驗,沒有經過電子器材放大,只有音樂和我。難怪Chris對我多番說過,接了第一條線後,他只管盡情享受音樂。
接着駁了第二條RF filtration wire 在 Dartzeel Model 2 power amp,進步更是立杆見影,豉手揮棍的能量衝擊撲面,連棍影的揮舞也能看見,每一個表演者的靈魂均顯露無遺,樂韻能量更加自由在場左穿右插,令虛擬的音樂空間更加實在。這是因為功放在放大訊號之前,V2已把在放大線路板上的RF消滅。(RF來自四面八方,電處只係過濾了RF對交流電的影響;RF也可從機殼滲透入機內,污染放大線路。)
Tripoint Troy Signature NG/JMF Audio PCD 102對付地噪/交流電噪,為達蓬萊,缺一不可。
我認為這是一個破格兼革命性的儀器,因為一直以來對付RF干擾只是靠線材的屏蔽和電處,而且常常假設只要有做,便等於足夠。在體驗V2為音樂重播帶來驚人効果前,我曾語帶挑戰問Chris:”AE上環已經用了三台Tripoint Troy NG。為什麼還需要解決RF?”
他回答:”在冬天你穿了三條褲,但其實上身冇穿衣服,你真的不覺得寒冷嗎?” 我們常常假設A可代替B,除了忽略累積性的影響,更從未想清楚每事性質之基本是不同。噪音至少分六大類,而且他們又互相影響,關係複雜非常。至於它們污染的嚴重性次序,將來Chris有專文分析,但今天的實驗結論是地噪對系統的污染,比射頻噪嚴重。若已經解決了前者,那麼後者的邊際影響自然變得極大。
在音響世界,挑戰在於我們永遠不知道各種不同噪音汚染程度有幾嚴重。電訊科技發展愈發達,噪音滋擾就愈能穿牆破壁。試問音響系統有足夠的防禦力嗎?
我今天終於明白前文中所論述的蓬萊境界,其實只在咫尺,修為決定能否攀登。
Marvel
陳柏宇 The First Take《你瞞我瞞》重播分析
陳柏宇成為首位登上日本人氣YouTube頻道THE FIRST TAKE (TFT)的香港歌手。TFT的挑戰在於每位歌手都僅有一次演唱機會。全新編曲的《你瞞我瞞》自1月16推出以來,點擊率已經差不多至370萬人。AE 上環播放的格式乃是錄音室母帶24 bit/44.1。
我去分析曲構的目的,在於擴闊評審高級音響系統的框架,不應再被困於數個傳統分析函數。我最近數年接觸的新一代愛樂人,常常用手機聽不同音樂,他們對音樂的觸覺其實很強。多個媒體舉辦不同類型的唱歌比賽,評判的評語不知不覺間,增加了他們對音樂的認知。可是他們愈來愈不明白發燒音響界的語言,因為不論是數萬元的組合,以致數百萬元的系統,形容詞也是千篇一律,差不多是完全忽略了音樂角度的見解。
我重申強調聽音樂並不需要擁有音樂博士學位,最需用心去感受,永持開放態度接受新概念。
https://youtu.be/rJwhYtsL1N8
https://youtu.be/JWcuUHVD4Ng
JLam